减方差方法是伴随蒙特卡罗基本原理而存在的难点问题,通过增加对给定计数的成功粒子贡献的数量来减少计数的方差,从而提高给定模拟的计算效率。全局减方差(Global Variance Reduction,...
暗能量的起源和性质是现代科学中最重大的挑战之一。
本工作旨在对天体物理尺度上的暗能量进行研究,提供一种独立于宇宙学的方法来测量其状态参数。我们第一次指出,在实际的天体物理系统中,暗能量可以在局部产生一种排斥的暗力。根据计算,我们建议在天体物理尺度上直接探测暗能量,比如约kpc-Mpc的星系或星系团尺度。
在本工作中,我们发现银河系旋转曲线中存在反常,并可以由暗力定量地解释。我们可以拟合旋转曲线的数据来得到暗能量的性质,并且这个方法不依赖于特定的暗能量模型。
在过去的十几年间,人们在高能物理实验中发现了许多新强子态。在这些新强子态中, 有些粒子的性质与夸克模型的预言有较大的差异, 它们很有可能是人们一直寻找的奇特强子态的候选者。人们对这些奇特强子态有着极大的兴趣, 从产生机制、衰变机制、谱学等不同的方面对它们进行了研究,从而揭示这些奇特强子态内部结构的信息。本报告将简要介绍近期关于部分近阈奇特强子态的产生过程与衰变行为的研究工作。
Pairs of supermassive black holes (SMBHs) at different stages are the natural results of galaxy mergers in the hierarchical framework of galaxy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However, identification of close binaries of SMBHs (CB-SMBHs) with sub-parsec separations in observations are still elusive. Recently, unprecedented spatial resolutions achieved by GRAVITY/GRAVITY+ on board the Very Large...
日地间行星际磁场的测量对理解其磁场结构,以及推动空间天气预报等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日地间行星际磁场主要在L1点可以被卫星测量到,这对于磁场结构的理解,和尽早预报空间天气是不够的。LHAASO 实验利用 8 分钟就可以穿越日地间磁场到达地球的带电宇宙线作为磁场的探针,宇宙线被太阳遮挡形成的日影作为工具来得到行星际磁场信息。本报告将介绍LHAASO实验KM2A日影对行星际磁场的有效观测位置研究,对每日行星际磁场y分量的测量研究,以及对行星际磁场的帕克螺旋结构模型的诊断研究。
MAXI J1816-195是一颗2022年发现的吸积毫秒脉冲星,其脉冲周期为528Hz。慧眼卫星的观测数据表明,其X射线辐射一直延伸到100 keV以上,并且其脉冲轮廓形状随能量而变化。我们使用康普顿散射的蒙特卡罗程序模拟该源的辐射,成功还原了其能谱和脉冲轮廓。模拟表明,在该系统中,中子星表面的辐射源为极冠区的铅笔辐射,且中子星与吸积盘之间存在热的边界层。基于这一边界层几何,我们讨论了吸积毫秒X射线脉冲星较为罕见的原因,以及以往的利用毫秒脉冲星的脉冲轮廓限制中子星半径的方法的不足之处。
量子色动力学(QCD)是描述强相互作用的基本理论。除了介子、重子等常规强子外,QCD还允许胶球、混杂态以及多夸克态等新型强子态的存在。实验中寻找新型强子态对于检验和发展QCD理论意义重大。轻质量胶球会与普通介子混合,因此胶球的鉴别是一个长期的难题,需要进行系统的研究。一方面我们需要寻找超出夸克模型的额外态,另一方面还需要对胶球候选者的产生和衰变性质进行分析。$J/\psi$ 辐射衰变是丰胶子过程之一,胶球的预期产额很大,是寻找胶球的理想场所。BES III 已获取了世界上最大的$J/\psi$ 数据样本,为强子谱学研究,包括胶球的寻找,提供了一个极佳的机会。
基于BES III获取的$10.09~\times~10^9~J/\psi$ 事例,我们首次对$J/\psi\to\gamma\eta'\eta'$ 这一过程进行了分波分析。结果表明,对$\eta'\eta'$...
新型强子态X(1835)和Y(2175)的发现对检验和发展量子色动力学理论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它们的本质仍然是未解之谜,也引发了理论上的诸多猜想,但是这些猜想都没有被证实。因此,对它们的深入研究受到理论和实验的广泛关注。
目前,BESIII实验上已经采集了世界上最大的𝐽∕𝜓数据样本,为深入研究X(1835)和Y(2175)提供了独一无二的理想场所。该报告利用高统计量的𝐽∕𝜓数据样本,首次开展对𝐽∕𝜓的四体强衰变过程𝐽∕𝜓→𝜙𝜋^+ 𝜋^− 𝜂‘的分波分析,分波分析结果为确定X(1835)和Y(2175)的性质提供关键的实验证据。
台山中微子实验是江门中微子实验的附属实验,是一个吨级的液体闪烁体中微子探测器,探测器中心距离反应堆中心约40 m,有着世界上同类型实验中最高的能量分辨率(<2% @ 1 MeV)。台山中微子实验主要的物理目标是为江门中微子实验提供精确的反应堆中微子能谱,除此之外还可以为核数据库提供输入、探测惰性中微子等。本报告将简单介绍台山中微子实验及其最新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