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IE browser is NOT supported anymore. Please use Chrome, Firefox or Edge instead.
2. If you are a new user, please register to get an IHEP SSO account through https://login.ihep.ac.cn/registlight.jsp Any questions, please email us at helpdesk@ihep.ac.cn or call 88236855.
3. If you need to create a conference in the "Conferences, Workshops and Events" zone, please email us at helpdesk@ihep.ac.cn.
4. The max file size allowed for upload is 100 Mb.
Aug 9 – 11, 2023
湖北
Asia/Shanghai timezone

邀请报告

陈和生,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中国科学院高能所所长、中国高能物理学会理事长、中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亚洲未来加速器委员会主席、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大科学装置前沿研究”专家组组长等。现任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国家实验室主任。第十一、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2017年获全国创新争先奖章。

提出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发展的科学目标和设计方案,担任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重大改造工程经理,按计划完成工程建设,达到设计指标,性能提高了100倍以上。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陈和生是中国散裂中子源的主要倡议者之一,担任工程指挥部总指挥和工程经理部经理,主持工程的设计和建设。2018年8月,散裂中子源工程顺利通过国家验收。

报告题目中国散裂中子源及中子谱仪

报告摘要中子散射为诸多前沿交叉领域和高技术研发提供了先进平台,应用十分广泛。中子探针的主要特点是:能够探测物质磁性;能探测原子核位置,特别是对轻元素和同位素敏感;穿透能力强,能探测大的工程试样;能探测物质里的动态过程。报告将简介中子散射在科学技术和工程领域的若干典型应用。

中国散裂中子源是我国十二五最大的大科学工程,于2018年按计划完成工程建设,通过国家验收,对用户开放,实现稳定高效运行。国内外用户已完成900多个实验,获得了大批重要成果。中国散裂中子源为材料科学技术、物理、化学化工、生命科学、资源环境、新能源等领域的国家战略需求和前沿科学研究提供了先进的大型交叉平台。报告介绍了散裂中子源工程建设及其应用成果,和未来发展,并介绍了中子散射谱仪的性能和建设情况,及其对中子探测器研发的需求。


刘啸嵩,中国科技大学教授,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副主任,上海科技大学特聘教授。本科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天体物理专业;后赴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物理系学习,获凝聚态物理博士学位;之后在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先进光源从事博士后研究。2013年加入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研究所,参加基金委重大仪器专项SiPME2平台建设;2020年加入中国科技大学,任“合肥先进光源”工程常务副总指挥兼副总工程师。

长期从事同步辐射光源线站建设、实验方法发展和应用,特别是原位谱学技术在锂电池等能源材料电子结构研究领域具有丰富经验。入选中科院BR计划(终期考核优秀),上海市浦江人才,江苏省双创团队领军人才,中组部WR计划领军人才;承担基金委重点、科技部、JKW重点研发等科研项目。

报告题目低能区同步辐射-合肥光源及合肥先进光源

报告摘要:同步辐射、自由电子激光等基于电子加速器的先进光源是现代科技诸多领域取得突破的助推器,是体现强大国际竞争力的国家科技基础设施,在其建设过程中也持续带动了相关领域的技术革新。经过近40年的发展,我国(大陆地区)已在北京、上海、合肥等地建成了三台同步辐射和三台自由电子激光装置,初步形成了全能区覆盖的光源体系。目前,还有北方高能光源(HEPS),上海高重频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SHINE),合肥先进光源(HALF)等三台在建装置,以及武汉、重庆、深圳等规划预研装置。近年来,新兴的第四代衍射极限储存环技术更是把同步辐射光源对各学科研究的支撑能力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已成为世界范围内光源建设的主流。通过减小储存环中电子束的发射度,衍射极限同步辐射的亮度和相干性比第三代光源提升了两至三个数量级;可以在空间、时间、能量等维度形成具有更高精度和灵敏度的新实验方法;其研究范围将从过去主要针对“有限的晶态、均匀体系或长程有序结构在平衡态或理想条件下的静态构成”,扩展到研究“海量的复杂的非晶态和非均匀体系在非平衡态或真实反应条件下的动态变化过程”。规划建设中的合肥先进光源就是这样一台低能量区的四代光源,其设计的储存环电子能量为2.2 GeV,束流自然发射度约为85 pm・rad,流强350 mA,在光子优化能区可获得1021 phs/mm2/mrad2/0.1%BW/s的亮度和约30%的相干性,可提供约35条高品质光束线(首批10条)。本报告将重点介绍低能区的合肥光源及合肥先进光源运行情况和建设计划。


杨志,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研究员,博导。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核医学科主任,国家药监局放射性药物研究与评价重点实验室主任,北京市核医学质量控制和改进中心主任,中国核学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放射性药物分会理事长,北京市医学会核医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国医学装备协会核医学装备与技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吴阶平医学基金会核医学基金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药质量管理协会医学影像质量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白求恩精神研究会医学科技创新分会第一届顾问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核医学医师分会常委,中国医学影像发展联盟常务理事,《肿瘤影像学》杂志副主编,《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常务编委,《Europa Journal of Nuclear Medicine and Molecular》编委,《Cancer Biotherapy and Radiopharmaceuticals》杂志亚洲区副主编。

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SCI论文150余篇,先后承担科技部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北京市医管局“扬帆”“登峰”计划项目等。2020年获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突出贡献奖。实现专利商业转化四项。

报告题目全人体PET/CT促进放射性药物临床转化

报告摘要:全人体PET/CT是我国自主生产的全世界唯一的两米PET/CT,具有快速、高分辨、高灵敏度、全人体覆盖的疾病诊断利器,同时全人体PET/CT可以实时动态观察放射性药物体内代谢参数,优化放射性药物诊断最近时间及参数成像,促进放射性药物临床转化。本报告还介绍了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核医学科放射性药物临床转化应用实践。


曹臻,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大学岗位教授,高能所“天府宇宙线研究中心”主任。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首席科学家、工程经理部经理。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从2007年起任中国物理学会高能物理分会常务理事,至2018年任副秘书长。2014年-2021年任国际纯粹与应用物理联合会(IUPAP)粒子天体物理委员会(C4)成员、粒子天体物理国际委员会(WG10)成员。

自1994年起活跃于国内外宇宙线和伽马天文领域,参与多个国际知名宇宙线实验,领导和设计了多个大型实验及其探测装置,并实施了相关探测器的研制。取得多项重要成果,在国际专业刊物发表了130多篇科学论文,总引用率超过5,500次。

报告题目高能水下中微子望远镜(HUNT)

报告摘要:HUNT是30立方公里的立体探测器阵列,高能天体中微子的探测灵敏度将比国际现有的旗舰装置IceCube的高数十倍。建设周期5年。

科学目标:结合LHAASO对超高能伽马射线的观测,通过对高能中微子的几年数据积累,将一锤定音彻底解决宇宙线起源的百年未解之谜。

战略价值:联合LHAASO,在高能伽马射线和天文中微子的两个信使观测领域占据国际领先地位。并推动我国深海技术的发展和资源探索。


程耀东,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高能所计算中心副主任。

研究方向为海量数据存储、网格计算与云计算、大数据等。多年来一直从事高能物理科学数据存储技术的研究及应用,参与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LHAASO)等多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负责大规模数据系统的研制与运行。先后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以及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在国内外期刊和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一部,申请发明专利9项。

报告题目AI4Science时代高能物理数据存储技术的发展与挑战

报告摘要:当前,高能物理科学研究正迈入AI4Science时代,人工智能技术成为科学发现的重要推动力。在AI4Science时代,数据的指数级增长以及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和大模型等技术的广泛应用,给数据存储系统带来了新的挑战,涉及数据集预处理、大规模训练和推理等方面。本报告旨在结合高能物理科学数据处理的需求,首先介绍当前国内外数据存储技术的现状,随后探讨AI4Science时代存储技术在介质、架构、多云协同和应用模式等方面的新发展。最后,提出了一种可能的解决方案,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趋势。


盛亮,西北核技术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

从事脉冲辐射场测试、Z箍缩物理与诊断、脉冲射线源研制等研究工作。主持完成了国家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十余项课题,带领团队研制了十余种瞬态物理测试诊断系统。近年来,主要致力于脉冲辐射场高维诊断理论与方法、高能量密度等离子体产生与调制、高重频强流脉冲射线源研制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工作,获部委级科技奖励6项,授权发明专利15项,发表论文90多篇。2018年获卓越青年基金资助,2020年获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实用工程奖。

报告题目脉冲射线束成像技术现状与挑战

报告摘要:脉冲射线束成像是研究惯性约束聚变等核反应装置性能的核心测量技术之一,测量对象为MeV中子、伽马射线束,时间尺度从ns到μs,空间尺度从亚mm到10cm。报告介绍了研究团队近年来在发展脉冲射线束成像技术、研制成像系统所取得的主要进展,包括:(1) 设计了非对顶双截锥大视场厚针孔和高探测效率环形编码孔;(2) 基于物理改性技术发展了快时间响应大面积图像转换屏,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了MeV中子、伽马射线束图像转换屏的基本性能;(3) 系统研究了快响应像增强器的时间选通特性和空间分辨率特性,设计了一种亚ns时间响应可见光像增强器;(4) 基于一种特殊的全局快门驱动时序设计,研发了百ns爆光双帧CMOS相机,拓展了单套成像系统动态范围。报告还对脉冲射线束成像领域中的超快时间分辨、超高空间分辨、高维成像等技术挑战进行了讨论。


梁漫春,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副研究员。军委科技委重点项目专家,中国核学会核安保分会常务理事,辐射防护学会监测分会理事。

长期从事核安全与应急、核安保等领域研究。主持了“水体放射性核素在线监测仪”重大科学仪器开发专项、“核生化监测预警XXX”军科委重点项目、“反核恐监测预警关键技术”核能开发项目,IAEA技术合作等多项科研项目,长期为国家原子能机构、国家核安全局等单位提供智库支撑,主持了多项国家级核安全与应急相关能力建设项目规划设计。

报告题目国家安全视角下的核安全探讨

报告摘要:在国家安全学科建设大背景下,国家安全学中的核安全是学科交叉的新生事物,国家安全下核安全的定义和范畴需要重新探讨。


何明,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室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际AMS顾问委员会委员。

负责加速器质谱装置研制、技术发展和应用研究,获得省部级奖7项,发表文章15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8项。

报告题目超痕量核素的加速器质谱分析技术及其应用

报告摘要:加速器质谱(AMS)是测量长寿命核素灵敏度最高的分析技术,报告对AMS的发展历史、结构特点和发展现状进行简要介绍;对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研制的中国第一台AMS装置和近年来自主研发的系列专用AMS装置及其性能进行介绍;对AMS在地质、环境、考古、核物理及天体物理等领域的应用进行介绍。


徐玉朋,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长期从事高能空间天文仪器研究,参与或负责过多个X射线/伽马射线天文卫星有效载荷的研制工作,曾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中国航天基金会航天贡献奖等奖励。

报告题目核技术在空间探测中的应用

报告摘要:介绍国内外高能空间天文和空间环境监测等领域中核电子学和核探测技术的应用情况和发展趋势。


丛鹏,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应用核技术研究室主任。中国核能行业协会核技术应用专业委员会委员。

研究方向:数字辐射成像系统设计、研发,数字信息获取、处理、分析。包括大型客体/高精度CT系统图像重建原理及算法、GPU加速计算,三维显示,三维图像处理及量化分析;机器学习;反向工程;新型安检系统研发等。

培养博士生1名,硕士生5名。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拥有国内外发明专利10项,软件著作权4项。

报告题目核技术中的高端装备与技术

报告摘要:我国应用核技术在工业、农业、医药、环境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在辐照材料性能改善、辐射加工、辐射基设备、公共卫生、公共安全、环境保护等多个领域正逐步形成产业规模。

数字辐射成像领域取得了许多新进展,拓宽了应用领域,为许多应用场景做了创造性的工作。本报告将详细阐述这些方面。


何力,清华大学助理研究员。

博士阶段至今一直从事辐射探测器的研究工作,博士阶段曾为微结构气体探测器设计多通道读出专用集成电路,并小批量的应用到了nTPC的探测系统中。毕业后主要负责高纯锗探测器的低噪声前端读出电子学的研发工作以及中国暗物质实验(CDEX)中低噪声电子学平台搭建与测试。

报告题目高纯锗探测器最新进展以及读出电子学研究

报告摘要:高纯锗探测器是目前已知能量分辨率最佳的半导体探测器,被广泛应用于核电、环保、国土安全等领域;同时高纯锗晶体还有着极高纯度的特点(纯度可达13个9),使得高纯锗探测器在要求极低本底的基础物理探测实验,如暗物质探测实验中也有着较大范围的应用。

由于高纯锗探测器的高能量分辨率、低能量阈值的特点,因此其对用于探测器信号读出的前端电子学的噪声指标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本文将介绍应用于γ谱仪中P型同轴高纯锗探测器读出的JFET前端电子学方案以及应用于暗物质实验中的P型点电极高纯锗探测器读出的ASIC 电子学方案,分析这两类方案实现低噪声的技术手段,实际达到的噪声水平,并给出这两种电子学读出方案连接高纯锗探测器后的测试情况。本文还将就各类高纯锗探测器中应用到的一些电子学技术做出介绍。


余玉洪,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正高级工程师,国家重大科研仪器项目“低温高密核物质测量谱仪的研制”副总工程师。

作为项目技术骨干,曾先后参与或负责多项国家重大工程或项目,如中国首颗天文卫星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中国首次火星探测计划“天问一号”火星能量粒子分析仪、HIRFL-CSR和HIAF实验终端及束线探测器等任务。2015年入选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2022年入选中科院技术支撑人才项目,获得2019年度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第2完成人)。累计在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90余篇,取得发明专利10余项。

报告题目低温高密核物质测量谱仪(CEE)研制进展介绍

报告摘要:本报告介绍了“低温高密核物质测量谱仪”(简称CEE)的研制进展情况。中高重离子碰撞是实验室中研究致密核物质性质近乎唯一的手段。CEE谱仪目标是研制一台适用于HIRFL-CSR能区的重离子碰撞和质子-重离子碰撞测量的带电粒子磁谱仪,它由大接受度超导二极磁铁、大尺寸时间投影室和高时间分辨的飞行时间探测器等组成。建成后将是我国第一台运行于GeV能区、完全自主研制的大型通用核物理实验装置,用于开展核物质相结构、核物质状态方程、自旋相关三体力和超核等重要科学问题的研究,这对人类认识核物质性质、低能标下的强相互作用具有重大的意义。


董永伟,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主要从事先进空间天文和粒子探测仪器研发及相关科学研究。先后担任天宫二号伽马暴偏振探测仪POLAR副主任设计师,中法天文卫星SVOM伽马射线监视器主任设计师,中国空间站高能宇宙辐射探测设施HERD有效载荷总师。

报告题目高能宇宙辐射探测设施HERD

报告摘要:高能宇宙辐射探测设施(HERD)是计划于2027年安装在我国空间站的空间天文和粒子天体物理实验,预计连续运行十年以上。HERD主要科学目标包括:(1)宇宙线电子能谱精细测量及高灵敏度暗物质信号搜寻;(2)宇宙线起源、加速和传播机制;(3)高能伽马射线全天巡天和监视。HERD采用三维位置分辨、五面灵敏量能器等创新设计,其核心科学能力将长时间保持大幅度国际领先,将成为中国空间站标志性的旗舰级重大科学实验和具有重大影响的大型国际合作项目。


吴云涛,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人工晶体研究中心副主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首席科学家、上海市海外高层次人才。入选中国科学院特聘核心岗位、中国科学院稳定支持基础研究领域青年团队、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国防科技工业局核能开发科研重点项目(公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际合作项目、中科院重点部署/国际合作研究项目、上海市“原创探索”/“探索者计划”项目等。兼任IEEE Transactions on Nuclear Sciences副编辑、上海市硅酸盐学会理事、中国稀土学会稀土晶体专委会委员等。2017年获IEEE核与等离子体学会青年科学家奖。受邀在香山科学会议、国际闪烁材料及应用会议、国际光学与光电子学会议等学术论坛上作邀请报告或担任分会主席。

主要从事闪烁晶体材料研究,在稀土氧化物闪烁晶体超快发光调制、卤素钙钛矿闪烁晶体材料创制、中子探测晶体研究等方面做出了具有原创性意义的工作。

报告题目闪烁晶体发展的现状、挑战与机遇

报告摘要:闪烁晶体作为辐射探测器的关键核心材料,在深空探测、核医学成像、国土安全、高能物理等领域有广泛应用。随着对探测器效率、成像质量、核素识别能力的要求不断提升,闪烁晶体正沿高能量分辨、高时间分辨、多粒子甄别的方向发展。针对以上发展方向,本报告综述了闪烁晶体领域的研究现状、挑战与机遇。重点介绍快衰减、高能量分辨、多模探测闪烁晶体的最新研究进展,特别是我所在相关方向的研究成果。以及针对本领域未来发展面临的核心挑战,重点介绍闪烁晶体材料的新发展机遇——基于低维钙钛矿结构的强限域激子发光晶体。这类晶体材料拥有高稳定性(不潮解)、高光产额(>80,000 photons/MeV)、高伽马能量分辨(<3.5%@662keV)等优点,还可实现多种射线/粒子(X、α、β、γ射线和中子)的高效探测和甄别。


张志永,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研究员。

围绕粒子物理实验与应用需求,长期致力于微结构气体探测器技术与应用研究。攻克了大面积高性能微网格气体探测器关键技术,为多项科学实验提供关键技术支撑:研制了PandaX-III实验工程样机中约2m2低本底Micromegas探测器,中国散裂中子源中子束流监测与核数据测量MTPC读出探测器。为下一代对撞机实验开展粒子鉴别探测器CEPC-RICH和STCF-RICH的预研。专注于探测器极限性能提升,实现了正离子反馈抑制比现有国际水平提高一个量级,为大面积光电探测器和高计数率TPC等提供了一种极具竞争力的新技术方案。面向辐射检测与成像应用需求,研发了大面积高分辨缪子成像装置和具有高分辨、极低本底等领先指标的α、β检测装置,以及新型放射医疗射束检测仪等,推动科技成果服务于国计民生。以主要作者在NIM和JINST等核探测领域国际一流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

报告题目微结构气体探测器研究与应用

报告摘要:微结构气体探测器(MPGD)具有高计数率能力、高能量和时空分辨、抗辐照、低离子和光子反馈、能大面积制作等优点,代表了当前气体探测器发展的前沿方向。核与粒子物理大科学实验中粒子探测装置的建造与升级,如ATLAS内端盖缪子谱仪升级、CMS前向缪子谱仪升级、ALICE时间投影室升级,与新一代对撞机实验的探测器预研等,推动着MPGD的技术不断发展,并突破性能指标极限。随着MPGD技术的发展和成熟,其应用场景也已超出了核与粒子物理实验,扩展到核安全监测、放射医疗成像、工业CT检测等更广阔的领域。本报告将介绍MPGD的研究历史、发展与应用现状,探讨其在国计民生中的应用潜力和前景。


邓智,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长聘副教授,IEEE高级会员,分别于1999年、2002年和2005年获得清华大学学士、日本东京大学硕士和清华大学博士学位。

主要从事X射线探测与成像技术研究,先后承担“新型密集阵列探测器读出ASIC的研制”、“新型CZT半导体X射线和γ射线探测器研制”、“高密度光子计数型ASIC芯片的研制”等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科技部仪器设备开发专项的研究以及“动物PET/SPECT/CT一体化装置原理样机开发”等横向课题,共发表国际和国内期刊和会议论文50余篇。

报告题目光子计数型能谱CT探测器技术进展

报告摘要:随着2021年11月全球首台FDA认证的光子计数CT(NAEOTOM Alpha)发布以来,光子计数CT的发展与应用进入加速期。光子计数CT的核心在于探测器,也是挑战。本报告将从光子计数CT对探测器的需求出发,介绍目前探测器技术的发展情况。


杨益东,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教授,中科大离子医学研究所副所长,物理学院工程与应用物理系副系主任。入选“国家创新人才计划”,安徽省“医学引进领军人才”。

主要研究领域为图像引导放射治疗及放射治疗的自动化和智能化。2013年在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完成住院医师培训,同年获得美国放射医学委员会放射治疗临床物理师执照。

报告题目图像引导在放射治疗中的应用

报告摘要:放射治疗采用X光、电子、质子、重离子等放射性物质定向照射和杀死肿瘤,是治疗癌症的重要手段。超过一半的癌症患者都要接受放疗。报告人的主要研究领域是图像引导的放射治疗。医学影像,比如计算机断层成像(CT)、磁共振成像(MRI)、光学成像(Optical Imaging)、超声成像(US)等,在肿瘤放疗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报告将介绍如何通过多种相互补充的医学影像模态,更准确的定位肿瘤,从而实现毫米级的精准施照。并且介绍自主研制的多模态图像引导的精准放射治疗科研平台。


张家俊,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大学岗位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机器翻译和自然语言处理,获得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入选中国科协首届青年人才托举工程、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优秀会员和北京智源青年科学家。发表CCF-A/B类论文9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2部、译著1部。获得中国中文信息学会钱伟长中文信息处理科学技术奖一等奖、青年创新奖一等奖和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等。担任中国中文信息学会理事、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和机器翻译专委会副主任。多次担任ACL/EMNLP/COLING的(资深)领域主席,担任IEEE/ACM T-ASLP、ACM TALLIP和《自动化学报》等期刊的编委。

报告题目大语言模型分析与多模态大模型介绍

报告摘要:大语言模型展现出令人印象深刻的通用性,是学术界和产业界的研究热点。这个报告首先从模型、数据、训练和微调等角度分析大语言模型及其特点,然后针对大语言模型在处理语音、图像、信号等多模态信息方面能力的不足,简要介绍多模态大模型的一些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