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eaker
豪 王
(吉林大学)
Description
王豪1,马克岩1,陆景彬1,潘昊楠1,杨东1,李剑1,马英君1,杨森1,管弦1,杨清宇1,竺礼华2,吴晓光3,贺创业3,郑 云3,李聪博3,李广生3,
(1吉林大学物理学院,长春,130012
2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100191
3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北京,102413)
摘要:本工作通过重离子融合蒸发反应110Pd (7Li,4n)113In布居了奇A核113In的高自旋态,入射束流能量为38MeV和50MeV。对比早期的研究工作,该核的谱学信息被极大的拓展,总计82个新能级,120余条新的γ射线被观测。在此基础上, 4条新的强△I=1转动带被建立,其组态被分别指定为π(g9/2)-1⊗ν(h11/2)(g7/2)-1⊗ν(g7/2)2、π(g9/2)-1⊗ν(h11/2)(g7/2)-1⊗ν(h11/2)2、π(g9/2)-1⊗ν(h11/2)2⊗ν(g7/2)2和π(g9/2)-1⊗ν(h11/2)2⊗ν(h11/2)2。理论上,基于自洽的倾斜轴推转相对论平均场方法(TAC-RMF),对上述△I=1结构进行了理论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其具有磁转动的特征。在对△I=2带的研究中,我们也观测到了1条新的△I=2转动带,通过系统学研究及理论计算表明,该结构源于处在g9/2上斜轨道的质子,跨壳激发到具有侵入特性的d5/2轨道,进而该带的组态被指定为πd5/2。此外,先前已知的πg7/2带被拓展到了51/2+能级,由中子g7/2/d5/2拆对顺排引起的上弯被观测。基于倾斜轴推转壳模型计算,该组态带回弯之后的结构被指定为候选的反磁转动带,这也是国内报道的为数不多的几例反磁转动结构。值得一提的是,本工作还首次建立了先前悬空的πh11/2高j侵入带与低激发态之间的多条退激路径,基于新的退激路径,实验上稳固确定了该带的激发能、自旋及宇称,这也为深入系统地研究该组态带的转动特性提供了必要的实验支撑。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1775098、U1867210、11475072、11675063、 11405072、); 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20190201137JC、20180520195JH);吉林省“十三五”科学研究规划项目JJKH20180117KJ;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
Abstract Type | Talk |
---|
Primary author
豪 王
(吉林大学)